本报记者 李娜
近来,化妆品私人定制在上游风行。但记者发现,除了在产品包装上打打擦边球,或在营销层面的品牌宣传之外,私人定制的概念更多停留在实验室。这是为什么呢?
01
技术和成本都不是问题
化妆品私人定制在上游风行
为完善客户的定制化体验,资生堂集团美国子公司日前宣布收购一家智能虚拟美妆技术提供商——美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Giaran。在定制化体验的尝试上,这并不是资生堂第一次发力。早在今年1月,资生堂就收购了一家专门做彩妆APP的初创公司MatchCo,这让资生堂获取了利用手机应用生产个性化粉底的技术。
几乎与资生堂同步,欧莱雅集团旗下科颜氏也在近期宣布,将在全球店铺内推出私人定制护肤解决方案Apothecary Preparations。这项被翻译为“医学专研量肤配方”的服务,将依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护肤产品。而欧莱雅集团旗下兰蔻,也在2016年推出过名为Le Teint Particulier的定制肤色粉底项目,在用专业仪器扫描消费者面部后,会现场调配适合消费者肤色的粉底。
如果说是互联网科技助推了彩妆的私人定制,那么加入了基因检测科技的护肤品定制,则让储存在定制领域的势能得到更多释放。不同于彩妆的遮盖和提亮诉求,在护肤品的私人定制上,私人定制对消费者数据库和配方数据库的要求更高。
不过,通过嫁接专业的第三方基因检测机构,这些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。
2016年年初,玫琳凯就与美国大众消费类基因检测机构Geneticdirection签订合作协议,通过采集客户的唾液样本,用生物芯片对其遗传信息进行基因检测,根据用户的遗传基因在皮肤上表达的性质及特点,针对性地研发、生产出最适合用户个人的护肤品。
日本品牌POLA做了更多基础性的工作,它收集了超过千万例女性的肌肤状况作为数据库,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个性化定制的APEX—I系列。在对顾客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后,POLA会免费为其提供一套试用品,用户可在试用后再决定是否购买。
可以说,在私人定制这条路上,后来的韩国科玛以及国内的栋方股份,均采用了唾液采集的基因检测方式。据说栋方股份15天就可以发送检测报告,然后从28000个化妆品配方库中制定一对一的个性化产品。
02
落地终端沦为营销噱头
私人定制为何难以走出实验室?
OEM企业的介入,似乎正在为私人定制的量产做铺垫。今年9月,新三板上市公司伊斯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17 年第二件股票发行方案,用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化妆品智能工厂建设。这一被认为是“C2M创新工业模式”的智能工厂要在明年年底才能完工。
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,本土的OEM大佬们更喜欢与大数据联合的C2M(Customer To Manufactory)模式,以期在简单粗暴的同质化产品和服务中,开辟出一条崭新的突围路径。
尽管价格和技术都不是问题,但私人定制这一小众需求本身却成为其大规模发展的羁绊。某业内人士从必要性和安全性的角度,提出了对私人定制的质疑:“对于化妆品而言,换一个含量0.001%的东西都要做上半年的测试才能通过”,所以,其认为,“定制护肤品过程很难,也不一定有这个必要。”
除了市场需求本身,在尚不完善的中国市场,法规扮演了更多主动干预的角色,频频曝光的产品抽检和飞行检查已经让企业力不从心,“整改”成了日常必修课。
人人自危之下,私人定制这一尚没有法规覆盖的空白市场能否让企业“自由飞翔”、小众需求能否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和需求,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。这从前几年红到发紫的微商就可见一斑,尽管为微商正身立法之说时有传闻,但到如今,“微商们”仍然要迎接周围人异样的目光。
更为尴尬的是,私人定制这股风潮,吹到终端就变了“清纯”模样。
从调查来看,本土品牌一方面迫于体量升级背负了太多的营销成本压力,另一方面也在渠道博弈的道路上耗尽心力。而OEM企业可以牵手的合作伙伴资质尚浅,渠道和终端影响力不足,信任成本更高。
记者从某单品牌店看到,私人定制的概念,已然沦为营销噱头。以代工厂的基因检测科技为背书,打着私人定制概念,兜售传统的服务和产品,体验、办卡、快速拓店,新瓶装旧酒,仍然是老一套的运作和盈利模式。
说到底,技术和价格都不是问题,是市场需求本身不够强劲,原动力不足,再怎么鼓吹,也只能沦为概念和噱头。